关于AI的看法,我确实也保有着它这不行那不行所以取代不了我的观点,但其实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清楚的,总有一天它会取代我。即便是在刚刚掀起波澜的 GPT3.5 ,有时候是一些陌生的知识点 或是 某些具体的实现细节 又或是 整体的框架选择 面对种种情况,它的水平都超出常人太多。
让我最悲观的地方就在于 它在有海量知识加持的前提下,还在不断地高速迭代。而一名普通人即便拼了命的卷,又卷到哪里学到哪里呢,到头来你会发现无论你怎么努力,都是徒劳,都避免不了被替代的命运。
其实原本没有这么悲观的,主要是前两天,看了一个采访木遥的播客(感兴趣可以搜索不合时宜,放心绝对不是广告,只是觉得写的太好了),真的是解惑了不少(从通俗解释到能干啥以及有啥改进方向),毕竟我对人工智能还停留在深度学习识别猫狗那个阶段。
真正让我悲观的来源主要出自于采访中的一个问题,我理解成了一个价值观的问题。说的是
人的价值体现,无非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。
当被机器取代的时候,应该说大部分人觉得合理,因为确实不如机器高效,但不会悲观是因为机器不会取代人的脑力劳动,他不会思考、没有逻辑、只能按照指令行事,人们依然可以在脑力劳动方面发挥自己的价值,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我还是对XX有用的,XX可以是亲人、朋友、同事、公司、国家等等。但当人工智能开始会思考的那一天,也就是现在,随着它的迭代,你会越发的感觉 连脑力劳动都不如它了,可能再过几年,连与人沟通的能力都不如它的时候,那么作为人的价值体现在哪里?当人全面的被超越、被领先、被替代之后,人的价值又该从何处体现,那时候难道真的只能每天领着救助基金苟活么?
我悲观的时候总喜欢反思,是不是走极端了、钻牛角尖了,这次的悲观主要是价值观受到了冲击,眼下倒是有一个现成的办法,就是鸵鸟策略,不去想,期望等待AI热潮退却的时候淡忘掉这一切。
评论区